logo一言堂

书评:A Tree Grows in Brooklyn

本书作者叫Betty Smith, 这是她第一本小说,也是她最受欢迎的一本小说。这本书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中文版翻译做《布鲁克林有棵树》。据说翻译的不错。书是自传体,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加以一定的艺术加工。

女性问题

A Tree Grows In Brooklyn

通常认为,这是本讲成长的书,或者说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甚至说父母该如何教育子女的书。但我认为,这本书第一位的内容是讲述女性在社会上作为弱势群体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及女性自身局限性的问题。先讲一个书里的场景吧。女主角在办公室和女伴们聊天,给大家看自己的相册:

这是我和我弟弟

你弟弟好帅啊!

这是我和我妹妹

你妹妹真可爱!

这是我和我妈妈

你妈妈看起来真年轻!

这是我一个人在我家天台上

你家天台风景真不错!

听众一直在恭维,但一直没有恭维到点子上。是这些女孩猜不出女主角想得到什么赞扬吗?当然不是。这些女孩清清楚楚的知道,女主角想得到什么样的赞扬。但是她们就不说。办公室里所有人都知道,女主角最聪明,最能干。但是,所有好事不能被你占全了,不会有一个女孩愿意承认,至少女主角在某一方面比她漂亮。这是嫉妒吗?是,但我认为这里的关键问题其实不是嫉妒。看另一段:

女主角七岁的时候去打防疫针。家里穷,妈妈没空管,小孩又贪玩,浑身脏兮兮的。防疫站的医生护士鄙夷的眼光,低声的埋怨,居高临下的态度都在女孩心里留下伤痕。针打完了,她对医生说:

下一个孩子是我弟弟,他跟我一样脏。你用不着跟他说了,我都知道了。而且你跟他说也没有用,他是男孩,根本不在乎。

人的恶意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对女孩更有杀伤力呢?因为她们在乎。这未必是女孩天性所致,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环境对女孩们造成的压力。容貌焦虑,是女主角,以及千千万万的女孩过不去的坎。

女孩:妈妈,我和弟弟一样好看吗?

妈妈:你的手和长头发很好看。

女孩:我是问你,我和弟弟是不是一样好看。

妈妈:你们俩对我而言都足够好看。你就不能跟别的女孩子聊吗?

女孩:不,我恨女人。

妈妈:这不正常。多和同龄女孩交朋友对你好。

女孩:那你和其他女人交朋友吗?

妈妈:不,我恨女人。

女孩:你这不跟我一样吗?

妈妈:不完全一样。我年轻的时候有过一个好朋友。后来,我把她男朋友抢了,就是你爸爸。你看,跟同龄女孩交朋友还是有用的。

敏感早熟的女孩在十三岁就看穿了世情:

女人们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孩子时承受的巨大痛苦。这共同点本该成为她们联系的纽带,让她们互相帮助来对抗这个男人主导的世界。但现实其实不是这样子的。生孩子的苦反而让她们的良心变小了,她们联合起来只可能有一个目的,就是欺负其他女人。

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不仅仅来自男性。

偏心问题

上面已经提到了好几次她弟弟。她家里穷,她和弟弟两个孩子只能有一个继续上学。谁上呢?

弟弟:我不要上学!我现在工作了,在哥们儿面前有面子。回学校我又成了什么都不是的小屁孩。而且,我们家这个情况,你需要我挣的这点钱!

妈妈:你得回去给我上学。我和你姐两个人能养家。

姐姐:弟弟不想上,你偏逼他上,我想上,你又不让我上。这不公平!

妈妈:正是因为他不想上我才硬要他上。我现在不逼他,他就永远不上了。你不一样,你想上,总会有办法的。

其实,妈妈不是重男轻女,姐姐不是扶弟魔,弟弟更不是不成器。两人只差一岁,感情很深。她们从小一起玩,一起上学,一起捡破烂挣零花钱。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一起忍饥挨饿,打工挣了点钱先想着给对方买礼物。

但是,父母的心肯定不是不偏不倚的。姐姐孤僻敏感,早熟懂事,弟弟单纯善良,大大咧咧。妈妈会偏爱哪个呢?显然,妈妈会偏弟弟。就是姐姐自己在妈妈的处境下也会偏弟弟的。姐姐懂事能干,是妈妈的小帮手,生活上的伙伴。但弟弟是家里的开心果,是这个经历太多苦难的家庭维系的纽带。姐姐自己也承认:

弟弟总能哄妈妈开心。而我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

其实弟弟智商情商都远不如姐姐。他只是做自己,想说什么说什么而已。她们俩还有个小妹妹比她们小很多。后来全家生活改善了,姐姐和弟弟聊天:

姐姐:妹妹再也不用吃我们小时候吃过的苦了,是吧!

弟弟:当然。但是她也享受不到到我们小时候的快乐了。

姐姐:是哦。我们小时候也是有过不少乐子的!

妈妈偏心弟弟,真不是因为弟弟好看。说到底,她们家还真没穷到两个孩子只能留一个,另一个只能送人的地步。到那份上,留的会是姐姐,走的是弟弟。毕竟姐姐比弟弟有用的多。

如果你真爱一个人,你就不会想让他看见你受苦。

真实和美的问题

女孩从小作文写的好,是英语课老师的宠儿。但是有一次作文罕见得了低分。老师把她叫过去:

你是我最好的学生,但你这次写的是啥啊。贫穷,饥饿,酗酒?太丑陋了。我承认它们客观存在,但我们不应该写这些。一个作者,要写美的东西。

女孩问:

那什么是美的东西呢?

老师说:

真相最美丽。

这下给女孩整不会了。

但是,我写的都是真相啊?

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冲突永恒存在;别说女学生和英语老师想不明白,就是作者自己也想不明白。Betty本来想写一本回忆录,但是出版社不要,后来改成了小说。这本书基本全是现实主义,它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对生活的困苦直白的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但是,也有一些另加粉饰的地方被我看了出来。书里最后女主人公一家走出了困境,这没问题。但是,最后来了个中年丧偶的大款上门向守寡多年的妈妈求婚,说我已经爱上你很多年了?这就离了大谱:Betty恐怕对中年大款的需求没什么了解吧,还不如说大叔上门找的是女主人公自己。

和书中女主人公苦尽甘来走进大学不一样,Betty自己没上成大学。但是她嫁给了一个大学生,在学校旁听了很多门课。然后生孩子,带孩子,继续上学,三十多岁和老公分居,四十二岁离婚,四十七岁小说才得以出版。婚后她再也没有回来布鲁克林常住。那年新年夜,她在天台看到的星空,大桥,和远处曼哈顿的天际线恐怕未必如何,是三十年时光的滤镜让她坚信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然后写到书里,成为不朽。

Brooklyn. It’s a magic city and it isn’t 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