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一言堂

应该读什么国学经典?

有不少人到中年的朋友,和我一样经常研读《老子》,常常感慨到会用力拍大腿,只恨十年前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要读这本书,让我白白走了这么多弯路。但是年轻时候的我们真的看的进去《老子》吗?估计那时候我们心里只会想,这是何等不合时宜的老古董,故意地在和大家唱反调吧。

话说回头,年轻人,应该读哪些国学经典,才更容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呢?我今天给出的答案是读古文散文。如果要专推一位作者的话,就是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提到古文散文,公推的经典作者是唐宋之间的八位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作品在质和量两方面都站在了古文散文的巅峰。常见读物如《古文观止》估计大家都至少有耳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但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来说,韩愈,曾巩的文章虽足以为万世模范,但文中因为不得志引发的酸味重了一点。欧阳修,苏轼的文章虽美轮美奂,但才子式的清高过于溢出,这两家都和现代精神有些许阻抗不匹配之憾。其他几位:王安石失之刻薄,苏洵失之偏颇,苏辙缺乏独特风格。所以我建议年轻人先读透柳宗元,再按自己偏好多方涉猎,更容易将古典中国文化和现代精神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思想。

游记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时候,写的八篇当地山水游记。这八篇游记是连续创作,前后相接,但每一篇都可单独成文。游记这种题材古文中常见,但柳宗元公推天下第一,这是因为柳宗元写的真的是游记,而其他人写的是其实是作文。例如,王勃写《滕王阁序》乃是上司命题,大家一起写的作文大赛,王勃登楼不过几小时。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乃是朋友相邀写软文,自己压根没去现场,纯靠想象的自由发挥。

而永州八记写的都是永州不出名的普通山水,纯靠作者自行探索而得。柳宗元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聚焦到相当小的细节,发掘出中国式的山水之美。而且,作者主动抑制了借景抒情的冲动,而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观察者,记录者的次要地位,让读者自行去体会作者的心境。这些体会难以加诸文字,每个人也都会有所不同,才使得文章含蓄,自然,留有余地。今天的我们去旅游,或者读游记,不也是为了发现美,感受美吗?

议论文

柳宗元还写了相当丰富的议论文,个人推荐必读的包括:《封建论》,《萁子碑》,《驳复仇议》,《桐叶封弟辩》等。大多数的古文散文其实都是议论文,柳宗元文章的的好处是他能够跳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历史文化的局限,而着眼于一些人性,普世性的价值观念。与之对比,韩愈的《谏佛骨表》文章写的虽然更精彩,文采更飞扬,但历史局限性就比较大了。

议论文最重要的在于逻辑严密性。第一,取证要严谨,第二,论证要环环相扣,不能跳跃,最后,不要把结论做不切实际的扩大化。以《驳复仇议》为例,作者反对和稀泥式的普遍舆论,观点旗帜鲜明,虽引圣人言为证,但核心证据来自事实,最后保持就事论事不做人身攻击。对比之下,议论文另一好手王安石的名作《答司马谏议书》爽则爽矣,但文中不免流露出一股老子就是对的,不容辩驳的强词夺理味道。

寓言

柳宗元还写了很多寓言故事,如《黔之驴》,《罴说》,《童区寄传》,《哀溺文》等。寓言故事这个题材,在唐宋之际除他之外,别人涉足的比较少。柳宗元应该是上承《庄子》,《淮南子》等更久远的文化传统。寓言归根到底是段子,但柳宗元编段子不是瞎编,而是符合常识和科学的,可见他应该是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的。这些寓言故事也没有代入他自己来拔高美化自己或者贬低对手,引起读者不适。

能编段子的人不少,能把段子写的如此出色,还说明深刻问题的人自古以来没有几个。废话不说了,直接上《哀溺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柳宗元不擅作诗,但作为唐朝人,水平当然不成问题。流传至今我能背的出的只有一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有王维式的画面感,白居易式的用词简洁,在绝灭孤独之际却流露出一股勃勃生机。我儿子三岁的时候一个字的意思都不了解,却偏偏在童蒙唐诗中挑出这首天天在嘴里念叨。这也是诗的魅力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