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一言堂

隆中对真的是无双国策吗?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隆中对的故事天下闻名.在我上一篇博文 诸葛亮和刘琦 中已有提及.刘备戎马半生,到荆州之后仍然未能自立门户,得诸葛亮几年后迅速成为一方诸侯控制大片土地,并在之后西征益州建立蜀国,部分地实现了隆中对的国策.这说明隆中对中西进的战略方向是对的,诸葛亮确实是无双国士.但从后人的眼光来看隆中对真的是一点问题没有吗?

刘备当时的处境

刘备受衣带诏之后多次与曹操交战,屡战屡败,最后带千余部曲退入荆州刘表的地盘,被刘表作为客将安置在新野作为襄阳向北抵抗曹操势力的第一线.曹操此时忙于剿灭袁绍的的残余势力在河北征战,南部战线在四五年间处于和平状态.刘备多次向刘表进言要求北伐,但年逾六十的刘表没有这个心思,一直不同意.刘备看着曹操整合北方势力更加强大,英雄无用武之力,作出了 "髀肉复生" 的感叹.

刘备和诸葛亮
刘备和诸葛亮

但刘备也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硬实力缺乏的他,在软实力上相当出色.他的仁义之名名扬天下,就算当年亡命河北的时候,四世三公自视甚高的袁绍也要郊迎两百里,对他恭恭敬敬.为什么?

  • 关张赵皆万人敌,是他的铁杆
  • 衣带诏事件唯一幸存者,皇帝亲口认的皇叔
  • 正式官职非同凡响: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名义上跟刘表不相上下

所以他虽说托庇于刘表,刘表也不能自认是他的主君,对他不能任意支使.

诸葛亮当时的处境

诸葛亮祖籍山东诸城,祖上也是名门望族.但家道中落,由叔父抚养,在襄阳郊外几十里路的隆中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不甘寂寞的他自比于管仲、乐毅,结交了当时诸多名士,有着相当丰富的社会关系:

  • 娶荆州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黄是刘表的连襟
  • 两个姐姐嫁荆州本地名门望族
  • 亲生哥哥诸葛瑾在江东孙权手下为官
隆中对
隆中对

和刘备类似,同样是硬实力不行,软实力丰富.以诸葛的名声和社会关系,在荆州或者江东谋个一官半职应该相当轻松.但诸葛仍然选择不仕,这正是当年马援的 "当今天下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之意.刘表,孙权他还看不上.在这个时间和地点,刘备和诸葛亮的结识可以说是天作之合,诸葛献出了他在茅庐中精心研究的成果,即隆中对策,刘备顿时感觉到争霸天下又有了希望.

隆中对的技术困难

我们来看看隆中对策的最后:

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提出的西进的战略方针无疑是对的.周瑜,鲁肃在大致这个时期也向孙权提出了类似的战略方针.但一出秦川,一出宛洛,两路分进合击争天下的战略看起来很美,实际不可行.诸葛亮此时毕竟未经历实际军旅生活,犯了以上帝视角玩游戏的错误.大家先看看地图吧.

地形图
地形图

荆州和益州直线距离其实不算远,但中间有重重大山,虽有长江和汉江两个主要河流穿过,但三峡和丹江口皆是天险,行军不易.诸葛亮的原意是两路合击使得敌军腹背受敌,但两路大军都要行军千里之后才能呼应起来,后勤补给,通信交流都是大问题.而且军情瞬息万变,两路大军如何能同时到达目的地?假如敌人在潼关一带部署优势机动兵力,完全可以主动先击破一路再回击另外一路.无法形成合力的分兵完全是自己削弱自己.十几年后关羽败亡也间接印证了这个问题.吕蒙白衣渡江,远在成都的刘备完全反应不过来.等到关羽败走麦城,到上庸求援,刘封孟达不是不想救,实不能也.让刘封孟达带几千兵千辛万苦穿越丹江口汉江峡谷,关羽早凉凉了,这几千人也难以全身而退.

我相信,以诸葛亮的才能,到赤壁之战历练实际军旅生活之后,他应该已经看出了这个问题.所以二十年后魏延提出走子午谷奇袭关中,诸葛亮领大军出祁山的分进合击之策之后,他断然否决了这种冒险.在冷兵器时代,取胜之道一直是集中优势兵力,单点爆破,以点带面.如果单点爆破不了,多点更没戏.但隆中对是他自己提的,不好自己打自己脸来否定,这其实为关羽之败埋下了祸根.

隆中对是否有私心

我读隆中对一直有一个疑惑,诸葛亮是否是夸大了孙权的实力呢?请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国险没问题,贤能为之用也合理,但真的是民附吗?无论如何,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是假的.孙坚虽然祖籍吴郡富春,但起兵之际是长沙太守,后来转战淮南,依附袁术,到死在黄祖手里,终此一生没有染指江东.孙策再起兵其实并没有从孙坚手里继承太多实力,而且一开始也在江西袁术手下.以玉玺为质借兵渡江是公元195年,到隆中对的时候不到13年.孙策的崛起基本是三国前期的一个童话般的天才故事,20岁起兵,一两年内就征服江东,然后25岁遇刺身亡,统共五年时间.

孙权
孙权

再说孙权.他18岁继承哥哥的基业,过去八年一直向荆州江夏用兵,一直没有大进展.为什么要向江夏用兵呢?因为孙坚死于江夏黄祖之手,这是报仇,同时也是整合孙家和江东势力,证明自己的手段的方法.诸葛亮不能未卜先知,预测不到几个月后孙权周瑜终于破江夏,杀黄祖吧.孙家对江东其实是征服者,而且一代征服者很快死了,二代年纪小,到目前没有展示出太多能力,江东本土豪门其实颇有不服.另外孙权还有个相当致命缺陷,就是兄终弟及不完全合法.孙权一直不能继承孙策的吴侯爵位,此时是无爵位,杂牌将军,会稽太守而已,名义上不能统领江东,官位还不如关羽.不到一年之后,曹操征吴正是这个理由.赤壁之战胜的很险,如果输了孙权就什么都没有了,诸葛亮凭啥就认孙权行呢?

是不是由于诸葛瑾的原因?他们兄弟虽然自幼分开,但我认为诸葛瑾对诸葛亮有经济支持.诸葛亮肯定不是真的靠躬耕生活的吧.终其一生,诸葛亮都是联吴抗曹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孙刘翻脸,夷陵之战的时候,诸葛亮也极力反对,并没有参与.我一直认为,刘备的征吴之战是蜀国成功夺取天下的唯一可能,虽然成功概率低,但单以益州一地搞北伐,力量对比太悬殊,成功概率是零.还不如借曹操去世,曹丕称帝不作为之机冒险搞掉实力接近的吴国,才有可能在国力上和北方相抗衡.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不存在问题,但诸葛家族的利益他也不能不顾及吧.

天才和勤奋

出师表
出师表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描写成一个妖孽般的天才,但剥去玄学的外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通过勤奋逐渐成长为全面人才的故事.他从参谋做起,做过辩论家,搞过后勤,研究过文学,科学,经济,军事,政治,在每一方面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点满了技能点.天才是孙策那样的流星,而诸葛亮是武庙十哲,流芳百世的大家.他犯过错误,有过私心,但这不能削弱他的光芒,最后用他操劳的一生去做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为我们立下了榜样.杜甫的评价最恰当: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