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一言堂

我们是谁?

日常对话中,“我们”是一个很常见的词汇。假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们”如何如何,旁观者一定觉得“我们”的意思一定是指包括对话双方,还有可能包括其他一些人的一个代词吧。其实不一定。不信?请看下列场景。

场景一

在这个场景里,“我们”指的其实是“你们”。例如:老板对你说:

项目比较急,周末我们加一下班吧。

你觉得这周末你老板会来和你一起加班吗?假如你周一又见到老板,你会跟老板说:

周末全组人都来加班了,咋就你没来呢?

你要是这么说的话,恐怕办公室同事都会嫌你不懂事吧。

场景二

这个场景就更有意思了。在这里,“我们”指的是“任何人都行,但不包括我”。例如,几个朋友上街逛,见到一个乞丐小孩很可怜。于是一位朋友义正严辞地对大家说:

这孩子这么可怜,我们应该帮助他!

然后一脸期待底看着大家。你很纳闷,对他说:

哥,你咋光说不练呢?

然后这位朋友一定有一套一套地说法,如:我没带钱,我不如你有钱,我要用钱的地方比你多,云云。和这个场景类似的,还有美国常见的NIMBY现象。

场景三

在这个场景里的“我们”倒是包括说话的这个人了。但是,“我们”的定义很模糊,包不包括对方呢,就要看对方是不是合作了。例如,你看上一辆本田雅阁,问你朋友的意见。结果他一本正经地说:

我们有骨气的中国人,怎能买日本车呢?

注意这个定义:“我们有骨气的中国人” 够模糊,假如你反问,可是上个月老李买了呀,他可以说老李没骨气,所以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没有证明,所以就无法证伪嘛。这种“我们”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绑架。你不听我的,我就要把你开除出“我们”这个团体,也不管说话的这个人,有还是没有这个开除的权力。当然,他肯定是没有的啦,但人家就是这么自信,你能咋办?

场景四

这个场景和上一个场景类似,“我们”的定义一样很模糊,而且也包括说话的这个人。不同的是,一定不包括说话的对方。例如:在网上你的一些言论惹恼了一些人,这些人回你的帖子:

你要是再顽固不化,我们人民群众就要把你人肉出来,批倒批臭!

这时候,你做任何事情,包括认怂,都是没用的。这些人还是会用他们自以为的正义的方法来教训你。他能代表“人民群众”吗?当然不能。但人家就是能拉虎皮做大旗,强行代表民意,对你实施暴力。中国的文革,美国的私刑都是如此。

但是,假如你的力量比他大,那他一定会夹着尾巴,跑的越远越好。这种“我们”实际上是一种威胁,而且是色厉内荏的一种威胁。

总结

以上几种“我们”,都是对语言的亵渎,对自己的放纵,对对方的不尊重。以后再有人跟我说“我们”如何如何,我就跟他说:

等会儿,“我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