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一言堂

丝绸之路上的历史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 Peter Frankopan 写的 The Silk Roads. 这本书写作的初衷是给西方读者一本不一样的历史,跳出希腊 -> 罗马 -> 基督教 -> 文艺复兴的条条框框来开眼看世界。我作为一个不是传统西方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关注的也不是什么大帝国兴亡,读到的是一些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Khazars 人的宗教选择

Khazars 是公元七世纪到十世纪末的一个国家,位置大约在现在俄罗斯南部。在他们全盛时期,Khazars 控制着西起第聂伯河,东到乌拉尔山,南到高加索山和黑海里海北岸,北到草原北缘的广大国土。这一片草原又叫 Pontic Steppe, 是东到大兴安岭,西到匈牙利盆地的欧亚大草原中,水草最丰美的一段。Khazars 人一般被认为是西突厥的一支,在这片草原上可谓是兴旺发达。

Khazars 草原
Khazars 草原

除了草原上的物产,这一片土地还是丝绸之路北支必经之路。沿着无边无际的草原,向东可以到中国,可以到西欧,虽然不如南边一点的丝绸之路主路贸易兴盛,但也是商队络绎不绝。此外,这也是丝绸之路通往北欧的必经之路。北欧的维京海盗如果要和外界交流的话,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全走海路,更主要的是通过顺伏尔加河直下里海,然后在 Khazars 分叉或者向西走陆路到黑海再下海一直通到君士坦丁堡。或者渡过里海到伊朗上岸,然后走陆路到巴格达。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分别是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首都,是当时全世界前三的大城市(另外就是丝路终点唐朝的长安)。和长安,巴格达,君士坦丁堡比起来,出北海到不列颠或法国的贸易价值就低很多了。

Khazars 汗国从游牧民族已经发展到城市阶段,靠的就是伏尔加河带来的贸易。他们向南和阿拉伯帝国,向西和东罗马帝国都时有战争,但总体还是和平,和两大帝国分庭抗礼不居于下风。当然,从文明程度来说,他们和阿拉伯东罗马比起来就逊色不少了。国王想追上世界先进民族的脚步,下定决心采用一种先进宗教来从根本上改造本民族的文明。选那种宗教好呢?

有比较才有高下。于是,国王从巴格达请来一位阿訇,从君士坦丁堡请来一位主教,又从耶路撒冷找来一位 Rabbi,到都城来辩论一番,看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犹太教有道理?三位智者到后,国王说:

我们草原人自古信仰腾格里,这其实也是一种一神教。当今天下一神教就是你们三家最大,所以我把你们三位找来,就是为了找到一种最完美的宗教,让我们举国一起皈依。你们各自把道理说说看?

三位智者一辩起来几天几夜也没完。国王听的头晕脑胀,实在受不了了,就打断说:

可否请三位分别把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各自排个序写下来?

我们知道到公元十世纪基督徒和穆斯林已经打的是你死我活,各自把对方当成生死之敌。犹太教呢,连国土都没有,在两家来看就是打酱油的,也是一个争取的对象。所以主教的排序是基督第一,伊斯兰最后,犹太排中间。当然阿訇排的序正相反,但犹太教还是中间。Rabbi 谁也不敢得罪,把犹太教排第一,基督教和伊斯兰并列第二。国王看着三张纸上的一二三,心想三家各自当然说自己最好,所以比第一没意义。从第二来看,犹太教得两票,其他两家各自才半票。明显是犹太教最好啊。于是,Khazars 全国皈依了犹太教。

不到一百年后,北面的维京海盗和斯拉夫人整合出一个国家,就是基辅罗斯。Khazars 卡在基辅罗斯大门外挡住了他们的发展之路,所以这一战势在必行。Khazars 虽说当年力扛东罗马阿拉伯两大帝国而不倒,但在基辅罗斯一群蛮子手下却兵败如山倒。信基督教的东罗马和信伊斯兰的阿拉伯都在看他们的笑话,不加以援手。Khazars 想找个犹太援军,但这世上怎么找得着呢?于是几百年的国家一夕而亡,还被心狠手辣的维京海盗屠灭了全国。这世界上再没有这一群说突厥语信犹太教的草原人了。

斯拉夫人的兴起

在欧洲主要民族之中,斯拉夫人的文明旅程短的多。而且有意思的是今天几个主要斯拉夫民族国家都是一个路数,它们建立之初的上层全都是异族。上面说的基辅罗斯早期的贵族都是维京人。波兰人早期的贵族都是条顿人,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更不消说,从国名看就就不是斯拉夫名字。斯拉夫人一没有自己的军事胜利,二没有自己的大英雄,但几百年间却从欧洲一隅发展到欧洲半壁江山还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大家估计猜得到斯拉夫人 Slav, 和英语奴隶 Slave 一词同源。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阿拉伯语里的太监一词也和斯拉夫同源。在中世纪,阿拉伯是奴隶消费的大户 ,他们买来的奴隶不少都是斯拉夫人。一个大老爷们做奴隶总是不那么安全,而阿拉伯又是一夫多妻,对后宫的防护必须严密。所以嘛,很多斯拉夫男奴隶就被阉割了做太监,这就是阿拉伯语太监一词的来历!

维京河盗
维京河盗

所以说斯拉夫人不仅长期被异族统治,而且惨到被大规模卖成奴隶,甚至被阉成太监。前文提到了北欧到巴格达和君士坦丁堡的贸易通路伏尔加河。北欧进口的自然是丝绸瓷器等奢侈品。那北欧出产卖到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的是什么呢,难道是咸鱼不成?南下贸易最主要的商品不是别的,就是人口,而奴隶贩子们就是维京海盗们,或者说,维京河盗们?

当然,斯拉夫人不是光靠卖身为奴占据整个东欧的。以下没有很多科学依据,是我的猜测:由于斯拉夫人经常性人口流失,所以刺激了全民族生育率居高不下。到了中世纪晚期东罗马衰亡,阿拉伯世界和基督教世界势成水火,南下的奴隶贸易渐渐消亡,但全民族的生育率由于惯性仍然维持在一个高的水平,不仅靠生的多扩张了地盘,同时也渐渐向上洗掉了统治阶层的外族印记,和平演变了整个东欧。

但是这样的靠子宫的扩张方式也有不利的一面。靠下层人民生能洗掉原来统治阶层的血统和语言印记,却洗不到原来统治阶层带来的文化印记。文化是一个上层主导的东西:波兰人用拉丁字母,信天主教,俄罗斯人用西里尔字母信东正教,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习俗,饮食,音乐,舞蹈也都各自不同。更不要提原来的南斯拉夫,一个国家,两种文字,三种宗教,最终只会是四分五裂。斯拉夫人团结不起来的现实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

欧洲人为什么这么看重香料

到了中世纪晚期,和航海时代,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不再是丝绸和瓷器了。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欧洲人学会了烧瓷器,缫丝织绸,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青出于蓝,不太需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变成了香料:丁香,豆蔻,桂皮,胡椒。。。

但为什么呢?以我们中国人的看法来说,香料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而且可取代的东西很多:没有丁香豆蔻,我们可以用花椒大料啊,也是香料。买不起花椒大料,实在不行还可以用葱姜蒜,自己后院就可以种,便宜不贵量又足。何必万里迢迢去印度尼西亚买丁香豆蔻呢?

香料
香料

从东南亚到欧洲的香料贸易早已有之,但是量一直不大。香料的好处是单价高,易储存。一个人背一背包就能卖出很多钱。到了中世纪前期,阿拉伯人垄断了印度洋上的海上贸易,对欧洲人严格保密丁香豆蔻的来源。胡椒桂皮的来源无法完全保密,但欧洲人就知道来自印度。哥伦布一心寻找印度,甚至不惜玩命向西出海,准备从地球的另一面寻找到印度通路,找的就是香料的来源。可见,到了哥伦布时期的十五世纪,欧洲人已经对香料着魔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为香料而狂的过程开始于十二世纪。在十字军东征之前,欧洲人还没有这么看重香料。基督教欧洲和伊斯兰中东虽说敌对,但丝路贸易还是通的。十字军东征惹毛了穆斯林国家,传统贸易通路大为缩水。运瓷器的毕竟目标大,容易被伊斯兰国家政权截获。香料价值高,好夹带,所以追求利润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还可以暗中贸易。威尼斯商人一不做二不休,还用种种宣传手段不停地炒作东方香料的神秘作用,不仅能调理菜肴,还能滋阴壮阳,甚至包治百病!在种种炒作下,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威尼斯商人挣的盆满钵满。这其实和当代中国炒作冬虫夏草是一个路数。

两百年后,大航海时代在欧洲人对香料的不懈追求下终于来临。最终,荷兰的东印度公司VOC 真的找到了豆蔻原产的那个小岛,不惜血洗全岛也要垄断豆蔻的供应。卖到欧洲的每一颗豆蔻丁香,背后都是沉沉的血迹,香料之重到了顶峰。

但是到了大约1650年前后,欧洲人开始退烧了。时新的菜谱里香料用料越来越少,VOC有时候甚至必须下狠心把卖不掉的香料倒到海里,才能维持香料的价格不会崩盘。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民智开化了,医学发展了,香料身上的种种神秘光环也就褪色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