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一言堂

阿尔巴尼亚英雄Skanderbeg

1480年,奥斯曼土耳其大军从亚得里亚海最窄处跨海登陆亚平宁,陷奥塔伦托城。到罗马的路上已经没有高山大河阻挡。教皇 Sixtus 四世一边一口气为殉难的八百烈士集体封圣,另一边收拾细软和古卷,准备迁都。整个天主教世界惶惶不可终日:罗马会步君士坦丁堡的后尘吗?虽然一年之后天主教联军终于把土耳其人赶下海,但亚平宁半岛东岸还会被奥斯曼帝国袭扰很多很多年。从那不勒斯到威尼斯的人们怀念起十几年前的一位英雄:

假如 Skanderbeg 还在,意大利怎能如此狼狈?

Skanderbeg 不是意大利人,他战斗的地方在海的东边的巴尔干半岛,一个叫阿尔巴尼亚的小地方。

阿尔巴尼亚

Skanderbeg
Skanderbeg

我的朋友 Mishel 是来自阿尔巴尼亚的移民。他曾不厌其烦地向我解释,阿尔巴尼亚人不是斯拉夫人,也不是希腊人,而是历史超过两千年的Illyian人,和希腊人一样,是诸神的后裔。但估计大家都和我一样,心里觉得阿尔巴尼亚是全欧洲经济最落后的国家,有五百年穆斯林统治历史,有五十年毛式共产主义铁幕笼罩,这里的人们不过是穷山恶水间的一群刁民罢了。当然,这两种观点都有其根据。我们今天知道的阿尔巴尼亚国立国不过百年,而且阿尔巴尼亚族中的一多半在阿尔巴尼亚国境之外,例如在科索沃90%以上居民是阿尔巴尼亚族。在15世纪奥斯曼帝国征服整个巴尔干之前,阿尔巴尼亚人从未建立起一个像样的国家。就是现在国内这点人还有三大宗教鼎立:伊斯兰,东正教和天主教,其中穆斯林占一半还多,这个比例在整个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帝国旧地里首屈一指。

让我们回到十五世纪初的巴尔干。1389年科索沃大战之后,多瑙河以南的大大小小的国家和领主基本都向奥斯曼帝国称臣纳贡了,连君士坦丁堡里的东罗马皇帝也不例外。阿尔巴尼亚的若干领主自然也是这样。作为一个帝国来说,奥斯曼帝国和中国的汉朝,唐朝没有本质区别,有内外两个层次:内是帝国直辖的各省,全部实行帝国制度,外是核心之外的藩属,向帝国称臣纳贡,有义务和帝国一起出兵打仗,但藩属之内还是实行民族自治。为了保证藩属领主的忠心,他们都要向帝国提供质子。1423年的时候,阿尔巴尼亚一个姓Kastriota的领主按约派出了他时年十八岁的次子:乔治。

帝国风云

大家可能有所了解,奥斯曼帝国有一个相当反人性的制度,就是所谓血税Devshirme. 血税的意思是强征巴尔干半岛的异教徒家庭的男孩,隔断他们的家庭联系,进行洗脑式军事训练,来培养战士和帝国的各种官员。在血税的巅峰期,帝国90%以上的文职官员,60%以上的军事将领全都是从基督徒父母的血税男孩中培养出来的!

但乔治不是血税。首先,他十八岁了,超龄很多,但更重要的是他是贵族质子,他们家没有纳血税的义务。这时候的阿尔巴尼亚人普遍信仰东正教,乔治自然也不例外。质子的生活不外是被监视居住,基本生活是无忧的。但是,乔治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行割礼,皈依伊斯兰!来自夜郎式偏远地区的这个年轻人,见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和蒸蒸日上的帝国,不仅是心向往之,还立刻付诸行动。他当即被帝国的最高军事学院录取,三年后毕业,成为了帝国的将领,为帝国开疆辟土,南征北战。由于他武艺高强,屡战屡胜,他的同僚和下属们把他夸张性比做远古征服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土耳其人发希腊语名字吃掉了第一个音节,又加上了土耳其语后缀Beg(长官),于是,他的外号就成了 Skander Beg.

十字路口

时间到了1443年,Skanderbeg 已经38岁。帝国在两线作战,向东是波斯,向西是匈牙利。两线都是节节胜利。Skanderbeg 积功已经做到了 Sanjak Bey, 有了自己的领地,大致在今天的北马其顿一带,离家乡阿尔巴尼亚也不是很远。二十年后的巴尔干已经是大变样了:当年大大小小林立的小国,小领主们的土地被逐渐收回国有,变成行省,实行完整的帝国制度。Skanderbeg 的父亲已经去世,大哥碌碌无为,当年的家族领地只剩一个城堡了。过去几年其实一直有人暗中来游说他参加造反,但他都回绝了。他心里明白,这些昔日贵族们鼠目寸光,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已;帝国大军一到他们还不是开门纳降?

但是在这一年的冬天,Skanderbeg 从匈牙利前线带几百阿尔巴尼亚籍子弟兵阵前脱逃,急行军回到了家乡,然后用伪造的苏丹任命书骗开了城门,夺下了Krujë (Croia). Krujë 又名鹰巢城,在阿尔巴尼亚腹心之地,地势易守难攻,权力的游戏里的 Eyrie 鹰巢城的原型就是来源于此。然后他大会阿尔巴尼亚各路豪杰,正式扯起反旗!大会群雄之际,他公开放弃伊斯兰,皈依天主教。

读者们可能还记得,Skanderbeg 18岁之前是东正教教徒。为什么放弃伊斯兰之后,他不回归东正教呢?Skanderbeg 的心路历程各种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圣灵召唤,民族大义,又或者仅仅是家族仇恨,这里我不多分析了,但这个时候,东正教世界已经基本全部沦丧,西方还在对抗奥斯曼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威尼斯共和国,那不勒斯王国等,全都是天主教国家。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挑战巨人就是找死。而为取得外援,改宗恐怕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巴尔干的钉子户

Kruje
Kruje

从1443年到 1468 年去世,Skanderbeg 一直在抗击奥斯曼大军。鹰巢城四次围城,其中三次苏丹御驾亲征,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靠的是地形,更靠的是战略战术。每次围城,Skanderbeg 都自己带兵在外游击作战,袭扰奥斯曼大军的后勤补给,让自己最信任的副手主持城防。他的对手是奥斯曼帝国最出色的苏丹,征服者迈赫迈德二世 (Mehmed II),二十五年间,希腊亡了,塞尔维亚亡了,罗马尼亚亡了,君士坦丁堡里的东罗马也亡了,但鹰巢城上的双头鹰旗帜从未倒下。

阿尔巴尼亚的外援其实也都不太靠谱。威尼斯人本质上是商人,见利忘义。那不勒斯人的国王来自西班牙,和本土领主们多有矛盾,还需要Skanderbeg 抽空来到意大利匡扶王室。Skanderbeg 在几十年间,先臣服于威尼斯,再转投那不勒斯,最后又名义上回到威尼斯人手下,其目的只有一个:谁跟奥斯曼打的热闹,我就跟谁。他的钱和物资一大部分来自外援,但士兵都是阿尔巴尼亚和周边地区的人,他的手下还是用这个威名远播的土耳其外号称呼他。

Skanderbeg死后的第十年,1478年,鹰巢城再度围城。但这时候已经没有游击在外的天才将军了。城破之后,所有男人被屠,妇孺全部被卖成奴隶。阿尔巴尼亚这个从未统一的微不足道的小国也也亡了。几百年后的人们常有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所以我更喜欢他一生的敌人,迈赫迈德二世的原话:欧洲失去了他的小圆盾 (buckler)。我觉得这个评价恰如其分。

谁是英雄

在抗击奥斯曼帝国的百年历史中,每一个巴尔干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塞尔维亚的英雄是孤身刺杀苏丹的Miloš Obilić,但我觉得他靠的是匹夫之勇;罗马尼亚的英雄是让土耳其小儿不敢夜啼的Vlad Dracula (Dracula 原型),但他太过恶名昭彰;匈牙利的英雄是John Hunyadi,一位更好的将军和政治家,但他背后毕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广沃腹地。与他们相比,我更敬重的是这位战无不胜的游击天才Skanderbeg,欧洲的小圆盾,三大宗教的教徒。

或者我们应该用他自己的签名来称呼他:Dominus Albaniae (阿尔巴尼亚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