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文章点评
2020-09-15
周溱
前不久我谈到了柳宗元,今天说说苏洵。苏洵是三苏中的老苏,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并列唐宋八大家。和其他七人,或唐宋时期其他文章大家相比,苏洵是唯一一个终身不仕的人。他的文章没有被当时官场上互相倾轧,或文坛上互相吹捧的风气污染,自是一股清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读起来,我觉得更能让人亲近。
自荐文章
苏洵没当官,不代表他不想当官。他也写过自荐文章,投送到高官门下。在读他自荐文章之前,我们先读一下其他人写的著名自荐文章。先上诗仙李白:
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 李白《与韩荆州书》
李白诗写的好,文章也不是吃素的。这篇《与韩荆州书》相当精彩,无法全文引用,请自己上网阅读。读了之后绝对让你热血沸腾,不比“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差。但我估计韩荆州读了相当不爽。我们今天看李白怎么吹都不为过,但韩大人当年恐怕不这么想,何况你在对我老韩实施道德绑架?
我们再读一下天下文宗,韩愈的自荐文章: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以寓言故事自荐,牛吧。这篇《应科目时与人书》构思奇特,语言精妙,是多个成语包括:举手投足,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的出处。韩愈绝对是古汉语宗师级的人物。但当年韩文公居然惨到这般地步?“这都是命”都出来了?简直是自轻自贱到无以复加了。我估计这篇文章效果也不会很好,太让人轻视了。
最后,我们回到苏洵给欧阳修的自荐文章:
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 苏洵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比修辞,比朗朗上口,苏洵当然比不过李白韩昌黎。但这自荐文章写的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你欧阳修是当今文坛领袖,我写了几篇文章自己觉得还不错请您评价一下,没有任何问题。这是嘉祐元年,明年,苏轼苏辙就进士及第了,老苏已经年近五十,他其实比欧阳修只小两岁。让我们今天就当一次欧阳文忠公,评价一下苏洵的文章。
怼人篇
老苏文章一大特色是怼人不留情面,全然没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意思。小鱼小虾就算了,他怼的就是重量级人物。先来一个管仲:
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 《管仲论》
管仲你举贤不力,死都白死了。管子从坟墓里跳出来也无话可说吧。
苏洵身为蜀人,文人,更不能放过诸葛亮:
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力。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其果不失也? -- 《项籍》
无能,小丈夫,用词够狠吧。但你不能说他没有道理。另外,本文主要怼的是项羽,次要还怼了曹操,刘备,此处略过不表。
Ok,你逮着古人来骂,人家又不能回嘴,好象不够磊落?那好,我找个当今大咖:王安石,怎么样?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 《辨奸论》
此时王安石尚未拜相,但早已名满天下。老王不修边幅,精研老子也是天下知名的。老苏没有指名道姓,但当年谁猜不出来说的是谁?今有人,阴贼险狠?老王读了文章不知有何感想。
苏洵骂人够狠,但次次都骂在了实处,不是乱来的。
军事篇
苏洵一天军队生活都没经历过,但是他写了一部兵书《权书》共十篇。可谓纸上谈兵之大家,键盘侠之鼻祖了。我上文引用的《项籍》就是其中一篇。文章有点长,这里只收录自序:
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也,则武王合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战,“四伐攻、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又何用也?《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後吾《权书》用焉。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当时的风气是重文轻武,只要仁义在,仗随便打打,肯定赢了嘛。现在看来,在这个指导方针下,整个宋朝的军事历史基本是惨不忍睹。所以苏洵上来就说,光有仁义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 “术” 。这术来自于仁义,但有和仁义有本质区别,所以又要有仁义,又要有权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行。
当然,《权书》除了其中部分史论之外,即时在宋朝也没几个人好好读过,到如今基本更没什么人知道了。但苏洵本人还不过瘾,又写了一部《衡论》,也是十篇,更偏重政治制度方面,涉及法律,经济,军事诸多方面。我估计更加没有人看了。毕竟老苏既没参过军,也没当过官,这些军事政治言论,制度设计等等,他完全没有任何权威,写的东西也有不少想当然尔的地方。《衡论》的自序也不长,全文如下:
事有可以尽告人者,有可告人以其端而不可尽者。尽以告人,其难在告,告人以其端,其难在用。今夫衡之有刻也,于此为铢,于此为石,求之而不得,曰是非善衡焉,可也,曰权罪者,非也。始吾作《权书》,以为其用可以至于无穷,而亦可以至于无用,于是又作《衡论》十篇。呜呼!従吾说而不见其成,乃今可以罪我焉耳。
和《权书》自序相比,这篇锐气就少了很多。意思是我能写的,不能写的,都写了。有用还是没用呢?最终恐怕还是没用。既然没用,那为什么要写呢?仅仅是因为“胸中之言益多,不能自制”吗?
要知道苏洵本人并没有说自己才比管仲乐毅,大宋朝不用我出将入相是大宋朝的巨大损失。我估计苏洵自己也不觉得自己是军事政治天才。但是是不是天才,并不是著书立说的先决条件。只要我自己觉得悟到了一些道理,凭什么不能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呢?当时北宋同时期公认的宰辅之才,例如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以政治军事才能而言,从现代观点看,也未必比苏洵高多少。我想,苏洵偶发惊人之言,其实不外是想引起大家注意,从而能和公卿们对等地讨论问题吧。后世再有以白身儒者精研军事政治的要到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了,那已经是快五百年后。
诗词歌赋及其他
这点很惭愧,老苏基本上什么都没有留下来。苏东坡的一身本事不知从何而来,大概老苏志不在此吧。流传至今的偶有听闻的反而是一首打油诗: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苏洵屡试不第,嘉祐二年带两个儿子再来,临进考场前想了想,把儿子送进去自己没去。结果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一战成名。还好老苏没有下场,否则大概率还是考不中,老脸往那里搁呢?
我想找一句话为老苏盖棺定论,但当世名人的评语都有点敷衍:“博辩宏伟”?还是用他自己的话:
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遇,而文生焉。... 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 -- 《仲兄字文甫说》
谨以此语和诸位爱写点博客文章的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