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一言堂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和历史的选择

这本大部头 《奥斯曼帝国的兴亡》 我搁了有半年没有看,之前只看了兴起的部分。对于奥斯曼帝国兴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我 君士坦丁堡的挽歌阿尔巴尼亚英雄Skanderbeg 两篇文章。这两天我终于一口气读完全书,了解到了奥斯曼帝国长达三个世纪以上,漫长而难以逆转的衰落过程。一个问题不禁浮现在我眼前:为什么历史选择了欧洲,基督徒,而没有选择奥斯曼和穆斯林?再掺杂一点私心在里面,那中国呢?中国的机会在哪里?

伊斯兰

从中亚西迁的游牧民族闯荡到欧洲的在土耳其人之前还有匈奴和蒙古。但匈奴和蒙古仅作为过客,留下一堆耀眼的战绩和夸张的传说。只有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人把持了欧洲一部分几百年,直到今天还在欧洲有立足之地。排除其他不变量,唯一重要因素就是伊斯兰。匈奴和蒙古的征服目的是抢:钱,资源当然还有女人。但奥斯曼的征服是改变世界,传播伊斯兰。伊斯兰给了土耳其人先进文明的自信,让他们能以俯视角度观察他的敌人,自认为是其实是在拯救他们,而战争和杀戮仅仅是手段和过程。这其实和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心态如出一辙。这种自信给了他们匈奴人和蒙古人没有的,贯彻始终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举例而言,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核心是所谓的 Janissary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基督徒的后裔,但在和基督徒军队几百年战争中,从未出现过百人以上的哗变或投降事件。我不得不叹服于伊斯兰的精神力量。到今天,波斯尼亚和阿尔巴尼亚虽早就不是土耳其的领土,但居民仍然是以穆斯林占多数。所以说,奥斯曼帝国虽然亡了,伊斯兰并没有输。

但是我看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过程,很明显可以感到奥斯曼成于伊斯兰,败也败在了伊斯兰上。伊斯兰确实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科学,技术,组织能力到最后奥斯曼全面落后于欧洲列强。甚至不用到最后,即使在奥斯曼帝国扩张期间,也给他们划定了一个征服的远界。奥斯曼大军两次攻到维也纳城下无功而返,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原因之一是时间不够。中欧的寒冬是无法作战的。帝国大军春天从伊斯坦布尔出发,一路跋涉到维也纳城下已经是初秋。早已是人困马乏,所谓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何况不早点动身回程,可能就会被冻在路上了。那为什么不在例如布达佩斯休整一个冬天,明年开春再就近出发呢?这不可能。假如是苏丹御驾亲征的话,皇帝远离权力中心如此之久帝国国家机器无法运转,也不安全。假如派一上将领军,则举国之力赋予一人又可以便宜行事的话,则未免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割据现象。

更重要的原因是伊斯兰本质上是一个南方宗教,北纬45度线就是它难以逾越的鸿沟。高纬度地区的问题不在寒冷的冬天,而在夏天。夏天从日出到日落可能长达16个小时甚至更多,不仅是睡眠不足,如果赶上斋月无法进食,就算是铁打的穆斯林也扛不住啊。

让我们回到伊斯兰禁锢人们思想这个论点。这是事实,但根源来自于什么其实并不那么明显。今天的人们更愿意相信伊斯兰就是有劣根性,但我仔细对比过伊斯兰和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包括路德派,圣公会,卫理会,浸信会,长老会等等各种教派神学理论,我最后的结论是伊斯兰跟谁比都并没有任何原生性劣势,甚至还有具有一定逻辑优势。那凭什么基督教各派的国家里思想就会更开明,各种创新就会更顺利呢?

原因就在于基督教有这许多派,而伊斯兰就只有一派。奥斯曼帝国全境通行逊尼派伊斯兰,就算是什叶派伊斯兰都是异端邪说,要杀头的。基督教欧洲各教派之间也是会打的头破血流,甚至尸横遍野,但发现谁也打不死谁后,也能互相包容,面对异教徒如伊斯兰也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当思想不再是一言堂的时候,基督教社会对新生事物的容忍度必然逐渐提高,日积月累,最终压倒东方的伊斯兰。君不见在天主教,东正教互相看不上眼的时候,伊斯兰处在攻势,基督教节节败退,但宗教革新之后,伊斯兰就变成了守势了么?不是新教比旧教高明,而仅仅在于新教存在了。

维新变法

The Ottoman Centuries
The Ottoman Centuries

我们常常愿意把奥斯曼帝国和清帝国对比,一个西亚病夫,一个东亚病夫,在帝国主义残酷压迫时代,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两者在衰退到一定程度,都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出现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我们又常常叹息于大清洋务运动换汤不换药,维新变法半途而废,导致一事无成。那奥斯曼帝国呢?

奥斯曼帝国的洋务运动相当成功,电报,铁路,铁甲舰,新式军队等都比大清强的多。维新变法的力度也是大清比不了的:流过很多血,包括守旧的核心势力 Janissary 被围在军营里,全部被大炮轰死之类的惨烈场面,两任苏丹被逼宫下野,然后横死。其他种种包括街头运动,地方造中央的反,改革者和境外帝国主义的串谋和决裂等等不用多说。最终,奥斯曼有了宪法,国会,选举等大清变法人物只敢在梦里想的的东西。结果呢?

还是没卵用。

所以说大清不要怨命不好,再维新也是死路一条。地狱有九层,它才下到第二层。这个问题的本质是:

自上而下的改革从长期来看,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在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中,原始推动力来自最高层。保守势力在中层。为了推行改革,最高层必然只能加强独裁统治,否则不足以克服中层的保守势力。或有一二明君乾纲独断,把改革开展起来。但明君之后呢?整个权力制度会顺着独裁的惯性继续运行,然后就会有庸主出现,浪费改革果实,甚至会有暴君出现,据天下公器以为私有,倒行逆施,把国家拖入深渊。

那如果革新的原始推动力来自底层呢?这就是不是改革,而是革命了,也就是中国和土耳其最终走上的道路。革命毕竟伤筋动骨,那还有没有别的,稍微不那么猛的方子了?从中层推动?可惜世界各国暂时还没有这种先例,我也无从推想。

我能想到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这个国家不能是单一金字塔结构,而是已经是三足鼎立,互相制衡的局面。这样变革就不再是纵向冲突,而是后遗症比较小的横向冲突。两角合起来斗第三角,在斗垮第三只角的过程中,另有势力崛起成为新的第三只角,从而保持长期相对稳定。毕竟将来还是会继续变的。

中国的机会

题外话,简单说两句。中国在前现代时期,一点主宰世界的机会都没有。谁让咱家就没有洗脑能力这么强的宗教啊。在后现代时期,中国可能是有机会的,只是先要小心不要再掉到兴亡的怪圈里。